2011年9月16日

亂評《賽德克˙巴萊》 [上]

還是習慣先來個一言以蔽之的結論:
成也魏德聖,敗也魏德聖

雖然說我只看完《太陽旗》,就這樣對一部作品下結論,似乎魯莽草率了點。不過,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都得到一樣的結果,講這些話也還算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美化版的「自我感覺良好」? [炸])

長久以來,我一直看著漫畫怨歎:「為甚麼常常是看著日本漫畫來了解中國(中華)料理?」甚至有時候你會覺得,對日本各種社會議題、歷史文化的熟悉度,還比對自身身處的環境高上許多。你看看,一個弘兼憲史、一個尾瀨朗就包辦了多少主題?一部《交響情人夢》的影響恐怕比從小到大的音樂課來的深入且扎實(是的,扎實)的多。

廣告時間:以《料理仙姬》探討日本文化的展現與傳承 \囧/

我不是要宣揚「看漫畫學 ____」這種學習過程,如果要把一門學科學好,還是應該透過文字、最好還要透過原文書來學習。但假使不打算當歷史學者卻想了解日據時代的理蕃政策、不打算當民族學者卻想了解原住民的生活型態...... 那透過非主流正式的載體與方式,倒也無可厚非?畢竟我們沒那麼多時間去研讀那些大部頭的專書、XX 博物館通常距離遙遠且內容沒深度、百科全書跟 wikipedia 資料不是太簡單就是太死硬......簡單地說,就是我們沒辦法看了這些東西之後得到一個堪稱完整的形象。又或著這麼說:總比我們只知道原住民會打獵、喝小米酒、會圍圈跳頭髮舞...... 要來的好得多?

以這個角度來說,魏德聖成功了;更正確來說,我們應該好好地感謝魏德聖,在不失娛樂、不失商業利益的情況下,用一般人能懂的方式傳達一些訊息、引起一些注目、啟發一些想法,讓大眾媒體上不是只有政治話題、娛樂八卦,在平民老百姓腦袋中撒了一些有營養的種子,至於會不會變成參天大樹就是另話。

這應該是新聞媒體要作的事情,但是大多數的新聞媒體壓根沒打算作,少數的新聞媒體做了,但是內容不是生硬、就是訴求太強烈,誰想看?看了真的好嗎?

就說海岸 BOT 這件事,馬如龍在《海角七號》裡頭殺氣騰騰喊出:「(台語)土地要 BOT,山也 BOT,連海也要給我 BOT!我們在地人咧?都外出當人家伙計,這像住同一顆地球上嗎?」後來有多少談到 BOT 的文章或報導 reference 到這句?馬如龍及跟飯店老闆刀來劍去的過程,也比民視異言堂的這個報導來得深刻且深入(是的,深入)的多;當然,更不用說影響的人數了。

回頭講《賽德克˙巴萊》(終於...)。有多少人開電視的時候會轉到原視?會花時間看那些沉悶的公聽會(對啊... 連武打場面都沒有... [完全誤])?有多少人(包含原住民)還能理解某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有多少人好好地聽完山歌、好好地了解裡頭的意思?又有多少人從西部去清境農場、去合歡山、路過霧社時,想起這不過七八十年前的事件?還是依稀從教科書上讀到,卻連地名都對不起來,以為是七八百年前的事件?

就像健達出奇蛋一樣,魏德聖一次滿足了。

不,魏德聖還偉大的多。他要對抗經濟不景氣、要對抗國片票房低迷,如果有自己開公司或是搞專案就能體會,這是多麼可怕又可憐的壓力——尤其是在你還沒有名氣的時候。我們該慶幸魏德聖在《海角七號》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之後,沒有忘記《賽德克˙巴萊》、也沒有搞爛《賽德克˙巴萊》。雖然等等會捲起袖子好好罵一罵這部片,但如果純粹以商業片的眼光來看,它已經夠好了,好到應該會讓另一個台灣導演羞愧自殺,因為,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評價,那傢伙拍完《異域》系列之後就沒什麼能拿得上檯面的東西。(可以請對岸的老濕好好罵一罵嗎?簡直就是職業級的坑爹王啊!)

上一次,魏德聖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國境之南,連帶讓許多(天龍國)人願意去接觸墾丁沙灘、春天吶喊以外的恆春,以及城鄉差距帶來大大小小的社會問題。這一次,魏德聖帶我們回到近百年前的台灣中心,在深山峻嶺當中考驗人性與種性、思考文明與野蠻、以及那永遠難解的文化傳承問題。

我要再一次地好好感謝魏德聖。如果多幾個魏德聖,我們就不用透過 discovery 與日本漫畫這種外人眼光來了解自己與自己身處的環境和歷史。如果多幾個魏德聖,馬如龍就不用橫刀立馬地抱怨:「這像住在同一顆地球上嗎?」

希望有那麼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