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料理仙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料理仙姬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10月26日

使用中的亂

有時候看《料理仙姬》,會有一種潸然淚下的衝動

就說第 138 話吧
一升庵的眾員工打算在年末的時候打掃阿仙的房間
有了下面的對話:


阿仙:大家是怎麼了? 為甚麼全副武裝的模樣?
女侍們:今天是每年慣例的大掃除之日。
阿仙:哎呀呀,我真是糊塗,各位辛苦了。
女侍們:最後的重頭戲現在才要開始呢。
阿仙:最後的重頭戲?
女侍們:就是阿仙小姐的房間呀。
阿仙:我的房間一直都很整齊的。
女侍們:喔喔? 這樣的房間...
    [拉開房門] 哪裡整齊了!?
阿仙:你們別這麼說嘛,你們看你們看。
   能夠鋪被蓋的空間這麼大。
   只要手一伸,就像這樣...
   可以拿到煙管、想看的書跟想喝的酒,
   用腳還可以抽到面紙。
   [翻身] 往這邊翻個身,就可以抱住李朝的提燈壺。
   [翻身] 如果往這邊翻過來,還可以玩一玩桃山的獅子像。
   這樣不是很整齊嗎?

員工們一件一件把房間裡的東西挑出來檢視
後來發現都是丟不得的國寶級古物

把東西搬到走道,堆得滿滿的
房間打掃完畢後,在阿仙迅速俐落的指揮下塞回去房間
最後發現跟「沒整理」之前一個樣

真是好劇情

我倒不是要倡導房間一定要堆滿東西
(我房間通常都挺亂的... 要避嫌 XD)

只是過去常常會遇到一些評鑑
社團評鑑也好、系所評鑑也好
底下的人常常會面臨一個壓力:把環境整理好
如果掃地拖地撢灰塵、清理垃圾雜物,那十分合理
但是「長官」常常會要求整理得像是樣品屋一般
桌面空空蕩蕩、書櫃整整齊齊,連垃圾桶都要乾乾淨淨

當然,也許真的有大忙人可以讓自己像是住在樣品屋
也許那是人類該努力精研的「道」 XD
但是,如果常態是:

人在忙碌的時候
工作環境就會呈現一種「使用中的亂」 [註]

那麼,那些「長官」是已經精研「道」的真髓,所以不知人間疾苦?
還是把評鑑當作是純粹的清潔比賽?
(亦或是... 事到臨頭,只剩這個可以努力了 XD)

而評鑑的人到底是在看些什麼呢?

現實中很多令我想要落淚的無奈
出自於《料理仙姬》不斷重複彰顯的理念:識貨的眼光
也就只能在漫畫中宣洩了......

[註]
「工作中的亂」在約耳談軟體的這篇
http://chinesetrad.joelonsoftware.com/Articles/Wrong.html
開頭寫的很棒,也就不再贅述了

2007年8月26日

全台搶先! 料理仙姬 13 集!!

哇~~~~ 哈哈哈~~~~
拜 Tsoul 去日本玩耍所賜,料理仙姬 13 集到手!! \囧/
當然是日文版的囉... [高興地躺在地上打滾]



所以... 當然是看不懂囉... Orz
只能稍微翻一下,抓其中幾張照個像...
吊吊大家的胃口... \囧/


變換髮型的阿仙???


謎之人物???

2007年6月20日

料理仙姬日文版 1~12 GET!!

痞子:向各位展示我的《料理仙姬》的收藏...

路人:咪的,也不過就是 12 集都到手,這有啥好炫耀的 [踹]

痞子:話是這樣講沒錯啦... 不過這張或許看的比較清楚,我還特地用黑白混合的 TaClick 作背景 [挺]

路人:這... ㄜ... 怎麼封面怪怪的...
痞子:沒~~~錯~~~ 我終於把日文版全部弄到手啦 \囧/

痞子:在這裡要特別感謝前女友 bonnie 兩年前幫我從日本挖出第一集。還有從裡到外都是大好人(除了打橋牌時候會人格扭曲的)蔡鎮陽,跟另外一個(我壓根不認識的)大學長,把後頭 11 集也都搬回來,實在是太~~~~~~~感動了... [跪拜之 Orz]

路人:去... 也不過就是對白是日文的,難道劇情會不一樣?更何況你根本就是日文文盲,連 50 音都發不出來... 根本就是無聊浪費錢的敗家行為 [指]

痞子:[踹飛路人] 哼哼... 甭說別的,光下面這幾張就值回票價,是傳說中的彩頁!!



痞子:而且,頁面上沒有礙眼中文註解,不是生硬電腦中文字型,整個調和感就是不一樣阿阿阿阿... \囧/

====
事實的真相還是:
日文版的料理仙姬還是擺在哪裡不會拿出來翻... 純粹只能炫耀... [角落畫圈圈]

2007年2月15日

一升庵侍女粗考

〔前言〕
  夏日炎炎,窩居在家而無所事事。望數日前所購之《料理仙姬》(終於!),心中蠢念躍動,故有此篇劣文。

  敝人讀書甚少,陋識寡聞,亦不通考據之學。雖愈認真撰寫,難免有疏漏之處,亦有附庸風雅之嫌。還請各方大德明批暗點,以正方家。

〔概述〕
  笠置一升庵,創業於文化元年 [註1]。原為旅店,提供千成神社之神轎相關人員修憩,後轉型為料理茶店 [註2]。現任老闆娘為半田仙 [註3],書中慣稱阿仙。店內客房粗估七至八間 [註4],廚房內員工三人(不含阿仙),櫃檯兼會計兼打雜一人,疑似園丁一人 [註5],餘下成員為侍女群。

  縱觀全書 [註6],侍女群的戲份略少,台詞亦屬穿插點綴居多。但細查其本家所從事行業,發現各有所長,欲言此侍女群從旁架構出本書豐富度,亦不顯誇張。是故,粗加考據,劣成此篇,以彰重要。

〔小玉〕
  初知其名處為 1-p.20。書中形象為白髮,無眼鏡髮飾。

  東京神田人。本家開一餐館「玉吉」,主打料理似乎是雞肉。其父於一年前過世(第十二話的時間點),留下親子蓋飯之謎。繼承玉吉者是小玉之兄:阿進。阿進在另家餐館磨練廚藝,為該餐館二廚,因父親過世,故回來接掌玉吉,為第四代當家。

  小玉之母尚存,為玉吉女侍。

〔冬子〕
  初知其名處為 1-p.167。書中形象為白髮,戴眼鏡無髮飾。

  新瀉人,營養學科畢業 [註7]。本家經營小型釀酒廠「三矢」 [註8],該廠杜氏為冬子之祖父,時年七十。雙親健在,亦在酒廠工作。其兄忠明,原在兵庫的釀酒廠上班,去年春天返家協助家業(相對於第二十二話的時間點);原想從事隔壁鎮大酒廠「千石」整桶購入的業務,後受到阿仙的感召(料理乎?美色乎?),決定學習繼承祖父之杜氏一職。

  冬子為學習料理而到東京,在一升庵主要工作為燙酒,雖有招待客人,但嚴格來說不能稱為女侍?

  另外一題,冬子之叔,為英國餐具進口商,因其人,故有第十一話結識李奇小姐之緣 [註9]

〔徹子〕
  初知其名處為 2-p.28。書中形象為黑髮,無眼鏡髮飾。

  本家種稻,但所在地不明,此事甚怪。自四十九話至五十三話,前後共百六十頁餘,無一句提及產地,亦鮮述徹子家庭背景;只知父母務農,另有一弟一妹,如此而已。第三十三話提及越光米與笹錦之爭,相關描繪還較多。

  徹子擅長用稻草作薪材來煮飯,手藝連阿仙與清二主廚亦稱道;似因此而有外號「煮飯女」 [註10]。 (笑)

〔阿靜〕
  初知其名處為 1-p.12。全名為淺井靜 [註11]。書中唯一老婦扮相,很難錯認。

  出身地亦不詳。推算年齡約五十一至五十二歲 [註12],已在一升庵工作三十餘年,職位為侍女領班。年少時與當時二廚龍太相戀,並未婚懷孕而有一女,名為靜江,現年三十,欲與公司同事竹下 [註13] 結為連理。

  龍太,人稱「蛸引之龍」 [註14],靜岡人。原為自由廚師,師承傳法寺 [註15],以精湛的刀藝在飲食界頗有盛名。進入一升庵兩年後 [註16],因大老闆娘未選其為繼任主廚,憤而離開一升庵,亦不知有女在世,其留下「山藥泥麥飯」為一升庵冬季的招牌料理。後與人發生衝突而導致右手神經受損,無法施展刀工,終日飲酒,蕭沉墮落。後受阿仙與大老闆娘聯手鼓舞下,至博多教育某餐廳廚師。

  阿靜於書中多屬丑(醜)角角色,但從第一話接待鳥海山時,始終能迅速恢復一般神情、負責店內擺設 [註17]、與接待 [註18]。在以古董書畫作為擺飾、又以待客之道聞名天下的一升庵中,其專業素養亦不可小覷。

〔僅此四人?〕
  「一升庵中究竟有多少位女侍?」此疑問可謂本文撰寫之因。

  吾人讀至第九冊,一升庵全體出遊沖繩 [註19],已然習慣阿靜、玉子、冬子、徹子四人組成的女侍群。實則有矛盾之處。

  最明顯處為第三冊第十八話(p.242,p.244),對白曰:「不過卻是一升庵全體女性......」,此時扣掉阿靜,畫面中另有四人,多見一黑髮無眼鏡有髮束的女子。續往前考證,發現此人於前三冊出場數亦不少,甚至有台詞 [註20]。然於第四冊後,即未再見蹤影。

  作者刻意乎? 遺漏乎?愚者不諳日文,欲寄書作者而不可得,唯有草成此文,以舒己懷。


〔註解〕
0. 以下出處標明方式,開頭為冊數,其後為頁數,最後括號內是回數。

1. 出處 1-p.7 (1)。文化元年為西元 1804 年。

2. 出處 11-p.216 (96)。

3. 出處 1-p.106 (2),11-p.170 (93)。 很奇怪的是... 這部漫畫的主要角色幾乎都沒有全名。

4. 出處 10-p.83 (77)。江崎列出來的有:
雪之間、月之間、風之間、獨棟、北邊茶室、密室之間、葛屋。
書中提到的客房名稱似乎沒有超出這個範圍。

5. 1-p.20 (1), 1-p.65 (2), 1-p.119(3) 有出現,不過均無對白,其後似乎也沒再出現過。

6. 此篇撰寫時(2006.07),《料理仙姬》出至十一集。

7. 出處 3-p.101 (14)。

8. 車尾 4-p.105 (22) 以及服飾 4-p.107 (22)。 上頭寫的是「三 tsu 矢酒造」,tsu 為片假名。
而台詞 4-p.152 (23) 直接翻成「三矢」

9. 出處 2-p.223 (11)。

10 出處 11-p.175 (94)。

11. 出處 8-p.111 (55)

12. 大老闆娘稱該張照片為三十幾年前所照(8-p.63 (54)),阿靜則稱當時為年方二十(8-p.64 (54))。再參照 [註15],以第五十三話時間點而推算之。

13. 在 8-p.149 (57) 中,阿靜稱其為「阿哲」,全名不詳。

14. 蛸引是一種刀的名稱,可參看 http://0rz.tw/a41Ey 的圖片。

15. 出處 8-p.167 (58)。

16. 出處 8-p.151 (57)。 眉批:手腳真快... [逃]

17. 出處 4-p.169 (24) 與 5-p.189 (31)。

18. 出處 1-p.23、4-p.53 (20)、7-p.24 等等。

19. 出處 9-p.13。

20. 出處 1-p.20 (1),1-p.65 (2)。

2007年2月13日

以《料理仙姬》探討日本文化的展現與傳承

〔前言〕
  某天,父母在一家小館子宴客餐敘,我也在座。席間一位阿姨說:「現在的年輕人好像都不知我們的食物了。」我聞言停箸想了許久,是啊!現在大學生們聚餐似乎不會選中式的館子。若是看早餐店的分布就更明顯了,除了豆漿店之外,現在要找賣麵食、清粥小菜的攤子是件困難的事情。

  那麼,在上一代與年輕一代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轉變?而導致相隔三四十年的飲食文化造成斷層?又,是不是該有作品來銜接這個落差,將文化傳承下去?

  從這個角度出發,讓我們來看看《料理仙姬》這個作品。


〔一〕
  《料理仙姬》是一部漫畫,作者是菊地正太。以作者所述,這是一部描寫日本之美的作品 [註1]

  故事舞台是架構在一個位於東京笠置、從文化元年(1804)開店至今的日式料理店,名為一升庵。序幕是由一個將來要繼承旅館的大學畢業生的年輕人,江崎, 初次踏入一升庵工作開始的。作者藉由這個最接近一般人的角色,透過他的眼光,來描繪出有點脫離現實的日本世界。

  主角是半田仙(書中多稱「阿仙」),一升庵當下的老闆;是個對傳統堅持、對料理拿手且講究、對人體貼、對世俗事務糊塗的一個漂亮女性。她自小受到母親半田千代的嚴格磨練 [註2],而造就了她專業上的素養,無論是在廚藝、和式佈置、茶道、還是待客之道。

  其母親亦是上一代一升庵的老闆娘,因此書中慣稱為大老闆娘,本身並不從事創造,但因為擁有「識貨的眼光」,而能塑造出優秀的人才 [註3]。她也改變了一升庵的料理風格,從注重廚藝轉變為「傳達至客人內心的味道才是最重要的」 [註4]

  一升庵在前後兩位女性的主持之下,成就了書中「背負天下之名」的一流名店。


〔二〕
  焦點回到料理上。

  這部作品談了許多日本的飲食習慣。從米的種類挑選 [註5]、米的煮法談至稻草的功能 [註6]。談味噌的製作 [註7]、談茶泡飯 [註8]、談里芋 [註9]、談初鰹 [註10]、談醃鮭魚 [註11]、談親子蓋飯 [註12]、談沖繩料理 [註13]、談壽喜燒 [註14]......。這些食材與料理,搭配上書中仔細描述的調理方法,再再都顯示出濃厚的日式獨特風味。雖然中國人也吃米,不過應該沒啥人吃白飯光配味噌 [註15];雖然中國人也吃魚,不過應該沒啥人吃用井水沖洗過的生魚片 [註16];雖然中國人也喝清湯,不過應該沒啥人把認為把烤好的鮭魚加入熱開水、蘿蔔泥、醬油,說這種東西是湯 [註17]

  從食物出發,這本書更切入了一些深入的議題。日本料理注重
器皿與擺設,所以有不少篇幅是在談論古董陶器 [註18]。日本社會講究「職人精神」,所以廚師在料理中表現其思想 [註19],所以傳達出「從握著菜刀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是在作菜了。」[註20]、「料理這個字眼,正如其字,就是推測事物的道理。」[註21]、「廚師需要磨練的可不只是廚藝而已,料理也等於是做人處世之道。」[註22]的意念。懷石料理講求「一期一會」,所以有依照天氣、預約客人族群來設計菜單的橋段 [註23],所以出現「如果是客人的要求,能盡全力來達成才稱得上是女老闆」[註24]這樣的句子。


〔三〕
  從上述的食材與切入點作為骨架,作者進一步交織出日本飲食文化的氛圍。

  如果說文化是種講究,日本料理其中一個特色是追尋食材的基本味道 [註25]。書中除了在對話當中提到食材時,都很自然的連品種、出產地一塊道出外,還更進一步地挑戰名產的觀念 [註26],甚至提出「在地化才是極致的表現」的論調 [註27],而自己動手種蔬菜 [註28]

  食材講究,烹飪自然講究。但這樣子還不夠,當客人的也需要講究。「客人要將已身交給主人的想法 [註29]」,要體驗沖繩的料理,就不能躲在冷氣房,必須搭配著當地的炎熱天氣、穿著當地產的透氣和服、踩著琉球榻榻米,方能解箇中美味 [註13]

  讓我們再將層級拉高一些,找尋其中欲表達的日本(傳統)文化。

  書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主要的穿著幾乎都是和服或是日式的工作服。阿仙的服裝更是清一色的和服。扣掉廚房,主要的室內場景幾乎都是日式佈置。過新年的總總習俗:用打火石點燃純淨的火來祭拜灶神、年菜的意義 [註30]、搗年糕;盂蘭盆節的千成精靈祭、抬神轎、三味線、七夕的習俗、祭祀酒神的酒林 [註31]......。這些都很自然地出現在劇情當中,不讓人覺得刻意或是在說教。與少數出現的現代化場景交錯下,產生了一種「傳統習俗與現代社會平行共存」的感覺。

  這樣子的感覺是否符合現今的日本社會狀態?我不清楚。但是作者的確在作品當中強烈地對抗現代化的步調與現象。

  菊地正太對抗現代講求快速的態度,而說出:「創意、速度、一分一秒都想節約...... 這些我都了解......雖然我能了解,但那全都是作料理的人所說的歪理。如果只要花時間,就能吃到好吃的東西,根本無關一分、幾分的,我根本不在乎等。[註32]」。他對抗現代一切仰賴機械的習慣,所以一升庵當中出現的電器只有冰箱(應該是電冰箱)、電話與電燈;江崎要搬進來的電腦音響、神奇寶貝競技場模型,都被阿仙因為「不合興趣」的理由而拿去賣掉 [註33]。他對抗量產的事物,所以一升庵中的器皿都是用手工作的(不乏名家特製 [註34]);食物的處理也是手工處理,而不使用機器;所以一升庵拒絕開分店 [註35]

  他對抗這些現代化表徵的理由,不單只是維護傳統的口號 [註36],他的出發點是:「如此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東西。」他的論調是:雖然傳統的做法花功夫、費心思,但能作出不單調、有趣味的好東西;使用機械雖然方便,但做出來的東西單調乏味。如果我們擁有「識貨的眼光」,那麼我們自然會去追尋「更好的事物」,也就會回歸到傳統的道路上。

  菊地正太藉由「識貨的眼光」這個問題的本質,而跳脫了「族群大小與習俗存續彼此互相影響」的循環。他從「找尋有味道的事物」開始談起 [註37]、到了解事物的真假 [註38]、發覺自己的喜好 [註39]、不隨波逐流找尋自己的本質 [註40]、以至於了解事物的道理 [註41]。書中,江崎的成長就表達了這個過程 [註42]


〔四〕
  回頭檢視一下中國的飲食。

  相較於日本漫畫中談日式飲食的作品數量,中國(或是單指台灣)談論中國飲食的作品就少的多 [註43]。不過還是有,我讀過的有:梁實秋的《雅舍談吃》、逯耀東的《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與《出門訪古早》 [註44]

  翻閱這些文學作品,我們亦可(驚訝地)發現,中華料理也是很講究。食材也有產地時令的好壞之分,烹飪方式也是處處細節考驗廚師火侯手腕。更甚者,每道菜有其歷史淵源、每個菜系特色均有其地理因素。但是,有多少年輕人讀過這些書(何況乎現在人閱讀文字已有障礙)?

  又,當我們在閱讀這些作品時,到底是拉進了這些食物與現代人的距離?抑或是讓我們覺得遙不可及?在沒有圖片輔助、文字解說的狀況下,配上年輕人「一定吃過豬肉,卻很難看到豬走路」的經驗,我們能對那些食材、對那些烹調手法能有多少體會?能產生多少共鳴?那怕我們看電影《飲食男女》、《滿漢全席》.....,恐怕也像是在看另一個星球的故事。

  這些書也談到飲食文化的斷層。從梁實秋先生傳達出來的「前幾年每家菜館,還有幾樣可吃,現在沒了! [註45]」,到逯耀東先生擔心的「我們下一代吃飯不用筷子了。 [註46]」但是,也只有懷舊、感嘆,最多研究這之間的變遷原因 [註47],卻沒有為後生晚輩指出方向,告訴他們該吃什麼、該穿什麼、該說什麼話。

  我從未去過日本,吃過道地的日本料理。但我能告訴你握壽司的醋飯該捏成什麼形狀、外送跟內用的捏法要有什麼差異;我也能告訴你釀米酒用的米跟平常實用的米不一樣,「山廢」的意思是什麼。但是我卻沒辦法告訴你「瓦塊魚」是什麼菜、「宋嫂魚羹」究竟是甜的還是鹹的,也沒辦法告訴你紹興酒跟茅台酒的差別......

  逯耀東先生說:「飲食一道,往往累積數代經驗而成,但卻一朝即被摒除。 [註48]」我常常在想,這到底是不得已的結果,還是人們的期盼。

[註解]
0. 沒有著名書名的,即是《料理仙姬》。

1. 第四冊封底內頁:

「老師您很喜歡日式的東西耶!」
是因為我所畫的漫畫的緣故嗎?我經常被人這麼說。
於是我突然陷入了一陣思考中--
納豆就是納豆,有什麼日式的納豆嗎?
和服就是和服,有什麼日式的和服嗎?
所以請恕我直言:
我想畫的,並不是日式的美麗漫畫,而是日本之美。

2. 第三冊第十七話〈料理人也是鍛鍊人才的高手〉描述的很仔細。

3. 第二冊第十話〈神通識貨大老闆娘來襲〉中,提到她指導了珍品堂老闆(公認古董陶瓷鑑定第一人)、未來國寶級的漆藝作家、賣蕎麥麵的阿姨、以至於賣魚賣酒的商人。

4. 第四冊第五十五話,p.102。

5. 第六冊第三十三話〈你會選擇哪一種!? 越光米 VS. 笹錦米〉。

6. 第七冊第四十九話~第八冊第五十二話〈米之禮讚〉。

7. 第六冊第三十六~三十七話〈一碗的幸福〉。

8. 第九冊第七十~七十二話〈美味的代價〉。

9. 第二冊第七話〈推測事物道理這件事〉。

10. 第三冊第十三話〈眼中淚、山杜鵑、初鰹〉。

11. 第五冊第三十一~三十二話〈暴醃鮭魚和鹹鮭魚〉。

12. 第三冊第十二話〈蛋和雞與蓋飯的和諧關係〉。

13. 第九冊第六十二~六十九話。

14. 第十冊第七十七~七十九話〈阿仙評斷!火鍋奉行是與非〉。

15. 第七冊第五十話,p.234。

16. 第三冊第十六話,p.161。指「洗」、「水造」,一種生魚片的料理方式。

17. 第二冊第八話,p.136。

18. 比較專門討論的篇幅參見 [註38]、第一冊第五話〈真假以外的事物〉、第二冊第十一話〈舒暢之美〉、[註40]、[註39]。亦散見於各話的細節中。

19. 這例子其實隨處可見,幾乎每篇都是。不過還是以第一冊第三話〈簡單的思想〉描述的最為徹底。

20. 第八冊第五十五話,p.95。

21. 第二冊第七話,p.102。

22. 第六冊第三十九話,p.204。

23. 第七冊第四十七話,p.152。

24. 第五冊第二十六話,p.35。

25. 第三冊第十六話,p.168 提到
「江戶菜味覺的源頭,是所謂的『五白』。白米、豆腐、白蘿蔔,還有白肉魚和銀魚,......。徹底追求這五白的味道,才是原本的江戶料理。 [註25]」

26. 第十冊第七十三~七十六話〈竹筍與女人的代價〉是代表。在 p.14 有「與其求取遠處的名產,不如選用近處現挖的。」這句話。

27. 第四冊第二十二~二十三話〈越後路旅情篇〉是代表。而在第八冊第五十二話阿仙還說:「能用當地的材料,作當地的料理,這可是我的生存意識呢!」

28. 第一冊第三話,p.158 可得知,一升庵有自己種蘿蔔的田地。

29. 第一冊第五話,p.230。

30. 第四冊第二十一話〈誠懇、嚴肅的正月〉。

31. 第四冊第二十二話,p.106。

32. 第五冊第二十七話,p.65。

33. 第一冊第二話,p.71。

34. 第三冊第十六話,p.170 提到「魯山人」幫一升庵製作器皿,而在日本藝術史上,「北大路魯山人」的確有其人。

35. 第四冊第二十話〈絕不外傳!決定店內美味的珍寶〉。

36. 第二冊第十一話〈舒暢之美〉、第四冊第二十五話〈有賺與倒貼的工作〉就是以此為出發點作論述。

37. 第二冊附錄。

38. 第一冊第二話〈識別真貨的慧眼、創造之手、以及其器皿〉。

39. 第七冊第四十三~四十六話〈發揮眼力篇〉。

40. 第四冊第十九話〈習茶人之眼〉。

41. 第一冊第五話〈真假以外的事物〉、第六冊第三十四~三十五話〈使用之美〉。

42. 第一冊第二話的時候,對阿仙作的茶碗一點興趣也沒有。到了第七冊第四十六話的時候已經能欣賞陶瓷。到了第九冊第七十話 [註8] 的時候已經能作出另一般日式餐飲連鎖店店長驚嘆的茶泡飯。

43. 談壽司有中村博文的《壽司料理王》;談拉麵有《彩虹拉麵》、《拉麵王》;談日本酒有尾瀨朗的《夏子的酒》;談魚的有橋本光男的《築地魚河岸三代目》;綜合性論述的代表則是《美味大挑戰》。這還只是列出品質不錯而且寫實的作品。日本人描寫中國料理的漫畫作品,恐怕都比中國人描寫中國料理的所有型式作品來得多。

44. 《出門訪古早》是逯耀東先生過去幾本書(《已非舊時味》、《祇剩下蛋炒飯》......)的合集。近幾年還有一位談吃很有名的作家:韓良露,對他沒有研究,看過他在報紙上的一些文章,似乎也不是專論中國的飲食。

45. 《出門訪古早》,p.135。

46. 《出門訪古早》,代序的最後一句。

47. 〈祇剩下蛋炒飯〉一文有描繪出飲食轉變的大致輪廓。該文收錄在《出門訪古早》。

48. 《出門訪古早》,p.119。


[附註]
原文寫於 2006 年夏天,花了兩個禮拜,目的是為了交社會學報告 [遠目]
這篇文章的寫法其實我不太喜歡,不喜歡的理由一時也說不明
寫完當下覺得寫的不是很好,不過 deadline 到了勉強交出去
只不過現在看來也就還好,有種理所當然的錯覺?
果然有時候還是先有成品再說... [嘆氣]

會挑在今天 po 在 blog 上,是為了紀念逯耀東先生逝世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