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

每月一曲:Rock'n Roll 的 Style

學生時期在社團練過幾年樂器。老師曾經這樣講:「站在台上,你就是對的。」當時單純以為是為了減緩上台緊張感的安慰話,沒有多想。

後來沈迷過一陣子《料理仙姬》,對於裡頭常常出現像是「手法雖還留有些許青澀,但不論是書法、雕法都自由闊達,不帶絲疑惑,這正是作者打從心底享受創作之樂的最好證明」的說法感到… 遲疑?這是可能達到的境界嗎?就算可能,又有辦法從作品感受到嗎?

然後,我聽到盧廣仲的歌聲。


盧廣仲是我少數算有跟上潮流的流行歌手,其他少則慢個三五年、大多是已經變成一般人的「經典老歌」,才開始認真聽。

起點是〈我愛你〉這首歌,第一印象沒有很好 🙄。雖然副歌聽起來不錯,但是歌詞太無厘頭,尤其那個「好不好、不知道」會讓我想訐譙「靠,哩洗咧好三小」[喂],也沒特地把專輯找來聽…

直到還在第四台年代的某一天,隨意轉到 MTV 頻道,正在播《LIVE IN TICC》的〈Rock’n Roll 的 Style〉,立馬淪陷… >////<

於是開始找《LIVE IN TICC》、找《100 種生活》,聽完《寂寞考》會糾心、聽到《啊!大岩壁》不但會想落淚、晚上還有機率會作惡夢… 😱

扯遠了,回來講〈Rock’n Roll 的 Style〉。

如果認真挑剔,不管是歌曲本身、還是這段演出,都帶有一種粗糙的質地。口白沒有很順、吃了不少螺絲外加笑場 n 次;能抓到伴奏銜接的空隙、好幾句歌詞(例如「坐在早餐店裡面就把他」)像是硬生生塞進旋律裡頭…

事實上,我還是在反省(?) 自己為什麼喜歡這首曲子的時候,才赫然發現… 「喔幹,原來破綻這麼多?」

對,這些缺點一點都不重要,就算找到更多,我還是會開開心心地跟著笑場、開開心心地跟著唱「身體健康也是一種 Rock’n Roll 的 style」、心懷愧疚地不吃早餐、然後讚嘆盧廣仲到底是怎麼唱出那幾句繞口的歌詞的。

隔了幾個月,幸運地跟到一次盧廣仲的現場演出,我發現… 喔幹… 又錯了…

那些缺陷很重要 😱

關於那場演出,很多細節都忘了,現在只記得是 2009 年底在華山園區的活動,盧廣仲接在宇宙人後頭、唱了… 三首?四首? 曲目? 不記得…

謎之聲:所以你到底還記得啥?

我記得盧廣仲忘記帶一個笛子樂器… XD [註]

雖然應該只是沙鈴響板等級的重要度 (茂伯表示憤怒),但音樂人出這種包總是會讓人覺得離譜… 盧廣仲在演唱前說會用人聲代替,聽完之後,我(可能也是很多人)的反應是:

\囧/ 耶~ 賺到了!聽到特別版了 \囧/

如果事先沒自爆,我不會感覺到有什麼異樣,演出一樣精彩、滑順、感覺不到半點疙瘩跟猶豫,彷彿這才是正常版。

但是,其實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正常版耶…

又或著… 本來就無所謂正常版?

於是想起遙遠遙遠以前的那句「站在台上,你就是對的。」這當然不是「就算沒準備,上台隨便胡搞瞎搞也沒問題」的意思,而應該是說,當對曲目熟悉到有如身體的一部分,那麼演出優劣成敗的基準點在於能否充分展現演出者的意識,而非客觀條件上的彈對唱錯,畢竟我們最終欣賞的是演出者本身、而非帳面上的曲目。

從這個角度出發,那麼,那些成功的 Live 演出的缺陷(或是突發狀況),反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機會,讓我們可以穿過那些早已 set 好早已成為肌肉記憶的表象,直接碰觸到演出者最真實的部份。

所以,〈Rock’n Roll 的 Style〉的笑場,就從單純的缺陷,變成了「原來盧廣仲真心覺得這件事情很有趣,那怕已經排練過 n 遍還是忍不住笑出來」。

隨著一遍又一遍的播放,我開始體會《料理仙姬》裡頭「作者打從心底享受創作之樂」的感覺… 嗯… 是真的… 雖然我這輩子不可能辦到… 😭。

感謝盧廣仲… Orz


註:根據 PTT 的文章,樂器的學名是 kazoo,所以那天應該有唱〈OH YEAH!!!〉。同時間另一篇提到當天還有唱〈再見勾勾〉。

2023年2月15日

每月一曲:情瘤桿菌

每月一曲是今年開始的寫作(X) 瞎聊(O) 計畫,算是 N 久以前 BBS 個人板上「每日一句」的延伸。預計是每次挑一首曲子當主題,然後想到什麼寫什麼的閒扯。


第一首選的是陳小春的《情瘤桿菌》(1999):

那個時候的我,對流行樂有一種「聽起來常常都差不多」的鄙視態度 😑,甚至會在根本沒聽過的情況下排斥某些歌手(例如蔡依林,至於三十歲開始要播她的歌才能寫程式就是後話 🤣)。只能說年輕真好,總覺得要鄙視些什麼、最好還是大多數人喜歡的,才能突顯自己的不平凡… [遮臉]

這首在當時很紅,但無妨,光是小號的伴奏就足以讓我心折,百老匯風的曲調、有趣的歌詞與歌名 [註] 、加上白爛式的合理唱腔,這組合很完美,找不到討厭的理由。

不過單這樣無法解釋為什麼挑這首當開春第一炮,畢竟同時期莫文蔚有一首表演效果更出色的《愛我的請舉手》、陳小春後來也再出了風格幾乎一致的《愛情是一頭大象》。

《愛情是一頭大象》如果沒有搭配 MV 會顯得太過冗長稍嫌煩躁(Spotify 上一直沒這歌是怎樣… 😡);《愛我的請舉手》則是少了調侃的吐嘈趣味,而且… 或許是我太老學校,我只能接受靚女唱這歌… [被毆飛](至少我是沒那個臉皮唱這歌啦…)

更根本的原因,這是當年能力不足留下的一個遺憾:沒能把它編成口琴四重奏演出。

理想是一把 10-holes 對應小號、另外一把用 10-holes 或半音階都行。Bass 可以挑戰原曲的 bass-line 也可以退守為單純進行曲的重拍。Chord 有完整的發揮空間,無論節奏的控制或是和聲殘響的餘韻控制…

而且是主流大眾能接受的 俗氣 流行歌啊!招生、成果展都好用。我甚至認為有可以當比賽自選曲的實力… [握拳][被蓋布袋拖走]

那時最大的問題點是完全不懂和聲、這首應該不是吉他社的防守範圍、找不到現成譜,所以無法編 Chord(Bass 又何嘗不是 😭)。所以就一直擱著了。

其實自己也知道,就算譜編出來、Bass 跟 Chord 湊得齊練得起,主旋律可能也吹不出原曲那個味…

時至今日,這曲子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老歌。雖然聽起來還不過時(自以為 XD),但也不到經典。有人會去編成口琴重奏的機率大概比中樂透還難,只好趁機當個稱職的歐機桑,嘴上說說留個念想就算啦… 🤐

喔對,「流行樂聽起來常常都差不多」的想法,隨著接觸音樂的管道越廣、聽的音樂越多,臉也就越腫 🤣,大學畢業前就放棄這個想法了 (謎之聲:你大學拖很久才畢業耶)。不管藍調、爵士、甚至古典樂… 撇開最有名的那幾首,如果自己沒有演奏過的曲子,散漫地聆聽、散漫地一概而論,聽起來好像也都差不多。這還沒提古典樂也是一兩百年前的流行樂… 😵

註:現在看到這歌名會直覺認為是玩「禽流感」的雙關,但不確定當時「禽流感」是否已成為一般大眾普遍理解的名詞…

2023年1月31日

202301 Netflix 短評

不是看過的都會出現在下頭,有些不會寫、有些還沒寫出來。

2022年12月31日

202212 Netflix 短評

不是看過的都會出現在下頭,有些不會寫、有些還沒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