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0日

Picca Trio:《Mundharmonisch》

今天似乎該寫點什麼,作為個人歷史的紀錄。於是,就翻出了這隻死豬......
同一張圖用了三次,雖然比起只有封面的 CD 算是有良心了 XD
我已經不太確定是哪一年買了這張 CD,印象中是某個辦在台科大的口琴節,表演廳外頭似乎是梁景豪先生擺 CD 販售。那時候很想要聽《口琴之愛》以外的口琴三重奏,可是外國團體一個也不認識,就用著很外貌協會的方式,糊里糊塗地花了八百大台買了這張。回到家放進音響才赫然發現......
靠夭,這張全長不到 40 分鐘...... [核爆]

換算費率是一分鐘要價 20 元,可比當年很紅的 0204 電話;也是截至目前為止,我 CD 櫃當中單價最高、費率最貴的一張。要是現在,會不會買還很難講 [慘笑]。但是,當 Play 鍵放下去,響起《威廉泰爾序曲》的經典前奏時,就知道這一切值得了。聽完一輪之後,評價就從「值得」變成「真他媽的超值」,因為曲目既經典又多樣:從很適合口琴三重奏的《天堂與地獄序曲》、《劍舞》到處理起來比較麻煩的《G 弦之歌》、《Memory》,風格也包括了 Tommy Reilly 為口琴寫的《Valsentino》、民謠(藍草?)風格的《Night Train》、《橘快車》,以及《Malaguena》、《Spanish Eyes》這種地方風味的曲目。

這張 CD 開啟了我對口琴重奏的眼界:Double Base 也是可以扛起旋律、富有攻擊性的、Chord 豐富的聲響效果甚至足堪跟主旋律對話以至於對抗...... 在那個資訊不流通、Google 都還不知道在哪裡的年代,有很長一段時間,這張 CD 對我而言就是口琴重奏世界的全部了。

但是,也不是沒有 murmur。一直以來都覺得 Picca Trio 吹的太... 暴力?用比較具體的形容,就是覺得他們演奏的都太飽滿了,把每個音符、每個頻率都塞的滿滿的,簡直像成群結隊的坦克車開過去;如果是《劍舞》這種曲子也就算了,但是連《G 弦之歌》、《奇異恩典》還是讓人不得安寧,整張聽完一遍就會感到疲憊,然後慶幸這張專輯只有 38 分鐘 [核爆]。這連帶引出了另一個感覺:他們的演奏沒有特色。就像教科書一般中規中矩,但是就是不夠有趣。這使得在有了 The Adler Trio 的《Israeli Music》、以及 Harmonicat、The Dave Mckelvy Trio 等團體的專輯之後,這張就慢慢從常聽的清單中淡出了。

即便如此,還是無損它在我 CD 收藏品中的地位,尤其是歷史價值與紀念性。除了是藏品中第一張舶來品,它讓我對 Solo + Bass + Chord 這種演奏形式,產生強烈的嚮往與幻想。口琴生涯的最後一首曲子,也是以這個版本的《天堂與地獄序曲》為主要參考對象(畢竟對它太熟悉了),去參加第一屆亞太盃音樂大賽,雖然幹掉了當時的 Quarter 樂團,不過還是差了 0.2 分只拿了第二名,此後就再也沒有認真練過任何一首曲子。

回頭算算,那已經是七年前的事情了。

後來我開始用比較認真的態度看待軟體開發這個領域、開始爬山......

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