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

每月一曲:Rock'n Roll 的 Style

學生時期在社團練過幾年樂器。老師曾經這樣講:「站在台上,你就是對的。」當時單純以為是為了減緩上台緊張感的安慰話,沒有多想。

後來沈迷過一陣子《料理仙姬》,對於裡頭常常出現像是「手法雖還留有些許青澀,但不論是書法、雕法都自由闊達,不帶絲疑惑,這正是作者打從心底享受創作之樂的最好證明」的說法感到… 遲疑?這是可能達到的境界嗎?就算可能,又有辦法從作品感受到嗎?

然後,我聽到盧廣仲的歌聲。


盧廣仲是我少數算有跟上潮流的流行歌手,其他少則慢個三五年、大多是已經變成一般人的「經典老歌」,才開始認真聽。

起點是〈我愛你〉這首歌,第一印象沒有很好 🙄。雖然副歌聽起來不錯,但是歌詞太無厘頭,尤其那個「好不好、不知道」會讓我想訐譙「靠,哩洗咧好三小」[喂],也沒特地把專輯找來聽…

直到還在第四台年代的某一天,隨意轉到 MTV 頻道,正在播《LIVE IN TICC》的〈Rock’n Roll 的 Style〉,立馬淪陷… >////<

於是開始找《LIVE IN TICC》、找《100 種生活》,聽完《寂寞考》會糾心、聽到《啊!大岩壁》不但會想落淚、晚上還有機率會作惡夢… 😱

扯遠了,回來講〈Rock’n Roll 的 Style〉。

如果認真挑剔,不管是歌曲本身、還是這段演出,都帶有一種粗糙的質地。口白沒有很順、吃了不少螺絲外加笑場 n 次;能抓到伴奏銜接的空隙、好幾句歌詞(例如「坐在早餐店裡面就把他」)像是硬生生塞進旋律裡頭…

事實上,我還是在反省(?) 自己為什麼喜歡這首曲子的時候,才赫然發現… 「喔幹,原來破綻這麼多?」

對,這些缺點一點都不重要,就算找到更多,我還是會開開心心地跟著笑場、開開心心地跟著唱「身體健康也是一種 Rock’n Roll 的 style」、心懷愧疚地不吃早餐、然後讚嘆盧廣仲到底是怎麼唱出那幾句繞口的歌詞的。

隔了幾個月,幸運地跟到一次盧廣仲的現場演出,我發現… 喔幹… 又錯了…

那些缺陷很重要 😱

關於那場演出,很多細節都忘了,現在只記得是 2009 年底在華山園區的活動,盧廣仲接在宇宙人後頭、唱了… 三首?四首? 曲目? 不記得…

謎之聲:所以你到底還記得啥?

我記得盧廣仲忘記帶一個笛子樂器… XD [註]

雖然應該只是沙鈴響板等級的重要度 (茂伯表示憤怒),但音樂人出這種包總是會讓人覺得離譜… 盧廣仲在演唱前說會用人聲代替,聽完之後,我(可能也是很多人)的反應是:

\囧/ 耶~ 賺到了!聽到特別版了 \囧/

如果事先沒自爆,我不會感覺到有什麼異樣,演出一樣精彩、滑順、感覺不到半點疙瘩跟猶豫,彷彿這才是正常版。

但是,其實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正常版耶…

又或著… 本來就無所謂正常版?

於是想起遙遠遙遠以前的那句「站在台上,你就是對的。」這當然不是「就算沒準備,上台隨便胡搞瞎搞也沒問題」的意思,而應該是說,當對曲目熟悉到有如身體的一部分,那麼演出優劣成敗的基準點在於能否充分展現演出者的意識,而非客觀條件上的彈對唱錯,畢竟我們最終欣賞的是演出者本身、而非帳面上的曲目。

從這個角度出發,那麼,那些成功的 Live 演出的缺陷(或是突發狀況),反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機會,讓我們可以穿過那些早已 set 好早已成為肌肉記憶的表象,直接碰觸到演出者最真實的部份。

所以,〈Rock’n Roll 的 Style〉的笑場,就從單純的缺陷,變成了「原來盧廣仲真心覺得這件事情很有趣,那怕已經排練過 n 遍還是忍不住笑出來」。

隨著一遍又一遍的播放,我開始體會《料理仙姬》裡頭「作者打從心底享受創作之樂」的感覺… 嗯… 是真的… 雖然我這輩子不可能辦到… 😭。

感謝盧廣仲… Orz


註:根據 PTT 的文章,樂器的學名是 kazoo,所以那天應該有唱〈OH YEAH!!!〉。同時間另一篇提到當天還有唱〈再見勾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