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

《深夜的文學課》讀後感

這是臉譜出版的試讀活動。

那些 cosplay 玩很徹底的人,他們在想些什麼?為了什麼?

如果說 cosplayer 的目標是「入戲太深」,那麼這本書的角色們不但入戲太深,而且進階到另一種意義的「人生如戲」——我的人生要跟劇本一樣、我的人生就是「程序」遊戲。他們希望透過這種「人生如戲」來加強對作品的了解,試圖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與優越感。

雖然很誇張,但好的作品不就是會讓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理解作品的基礎方法不也是設身處地去了解角色的情感變化(以避免落入朱光潛的「文學上的低級趣味」 [炸])嗎?如此發展到極致的結果,就變成打破虛實界線的「人生如戲」。

這麼說來,《深夜的文學課》應該歸類到驚悚小說,因為虛實不分的人我們常常稱之為「瘋子」、任何極端的事物都容易讓人感覺害怕...... 更不用說小說中幾乎每個角色都沈醉在(雖然一開始不知道)殺人魔的作品當中,無法自拔、甚至自己也變成變態...... [抖]

岔題:看這本書的時候剛好在一場演講中聽到 Guerrilla Girls。有人認為她們從不以真實姓名與真實面目示人,是她們成功的秘訣之一,這與保羅˙法奧斯在作品世界中造成的風潮有異曲同工之妙。怎麼辦...... 我不是殺人魔(很確定)、也來不及隱藏真實姓名跟真面目 [遮臉],我沒有辦法變成好作家了嗎?[被毆飛]

以偵探推理的角度來看,這個作品合格但並不夠好,雖然作者成功誤導讀者的猜測、過程與結果也算合理,問題在於讀者理論上不可能猜的到(好在女主角也沒猜到 :P)...... 除非你用鋪哏的準則(沒意義的角色不會安排那麼多台詞)搭配消去法才有可能懷疑那個角色身上。

但若是能拋開「讀者可自行破案」的推理慾望,這本小說就相當地優秀。十幾年前學術上的謎團與十幾年後的兇殺案平行鋪陳、互為因果,讓本來幾乎無關的故事因此纏繞糾結;到了後半段,還得區分書中的「戲裡戲外」以提煉出線索,等於同時有超越推理小說框架的四線劇情、彼此交織出一個故事,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手法與巧思。

最後,條列式地 murmur 一些不足以掩瑜的小瑕疵... 以及個人疑問
  • p.9 那句「洗碗水色澤的天然晨曦」到底是什麼意思?
  • 同班同學中,即使是凱勒也稍嫌描述不足、沒有深度。所以,雖然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兇手,但是也都找不到動機......
  • 本來也就沒打算有(常態)殺人動機,這真的很...... [翻桌]
  • 對《螺旋》跟《黃金沉默》的具體敘述太少,無法滿足「為何會讓人如此著迷? 」的好奇心,也造成在面對書中的「程序」時會產生一種無以著力的匱乏感
  • 為甚麼最後在玩凱恩版本的「程序」?

[舉手] 我可以用「程序」遊戲來理解《金瓶梅》當中的西門慶嗎? [被毆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