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日

關注飲食文化的原因

舉凡動物,皆有進食行為;唯人類大異其趣,非但不飢而食、依喜好擇食、以火煮食,終至創造出烹飪技巧、餐桌禮節...... 乃至於飲食文化。各地依自然環境、歷史演變發展,產生相異獨特的文化內涵。其中,中華飲食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卓立至今。

俗諺:「三世為官,才懂吃穿。」吾生也賤,飲食一道僅止於家庭俚味。大學後遍覽日本漫畫,其中不乏料理漫畫,從中初窺門道,興味盎然。日本料理漫畫雖題材廣泛,劇情引人入勝,但內容常流於誇浮,甚為可惜。後再讀逯耀東著作,對近代飲食流變、社會變遷議題有所接觸,始留心周遭飲食習慣,方驚覺年輕一輩於吃食的傳統流失。

以早餐為例,近來越難尋見清粥小菜、麵食、米粉湯等中式食肆,僅剩掛名「永和」的豆漿店林立,取而代之的是大同小異的「美而美」型西式早餐店。同儕餐聚地點,扣除火鍋、燒烤店(還常標榜「日式」)外,多半是歐日式 Buffet、西式簡餐,亦鮮見於中式餐館敘誼。

由此窺知,飲食文化於老少兩輩間,似存在巨幅變化,或曰斷層;逯耀東畏之「老是擔心有一天,我們下一代吃飯不用筷子了。」[註1] 略思其因、探其由,則史材著論,駁雜難理;各家之言,皆合情理;然總感缺失,卻不可得。

一日,觀看日本漫畫《烘焙王》動畫片頭,忽有所感,其台詞如下:
「雖然有英國麵包、德國麵包、法國麵包,但是卻沒有日本的麵包、日式麵包。既然這樣,就只有創造出來了。這故事是擁有太陽之手的少年:東和馬,要做出世人讚賞、屬於日本人、適合日本人、為日本人而做的麵包...... 即是創造日本麵包王,這一大事件的敘事史詩。」

麵包於日本,乃一外來食物,卻有日本作家以「麵包日化」為題材構思著書。姑且不論此作品對「麵包日化」之實效,然傳承日本飲食文化之意,昭然若揭。此念既成,思緒繼踵而至。

論壽司有中村博文的《壽司料理王》;論拉麵有馬場民雄的《彩虹拉麵》、久部綠郎的《拉麵王》;論日本酒有尾瀨朗的《夏子的酒》;論海產有橋本光男的《築地魚河岸三代目》;綜合食材類的代表則是雁屋哲的《美味大挑戰》。此外,另有菊地正太的《料理仙姬》,全面性地挑戰日本現代化社會的飲食與生活習慣,闡述日本傳統文化的美感 [註2]。此間所列,還僅列出質優且內容寫實之作品;相較浩繁的日本料理漫畫,乃冰山一角。

作為傳播載體,漫畫圖文並茂,自較易閱讀理解。再加上日本漫畫工業的推波助瀾,使得日本漫畫不但種類繁多、質量俱備;在商業因素考量下,更使內容吸引普羅大眾,尤以青少年為最。因此,料理漫畫所著所述,輕易根植青少年心中。

反觀國內,鮮少漫畫家,也就休提談論中華飲食文化之漫畫。粗覽文學作品,論飲食一道者少矣,遑論專指中華飲食。少數散文集,如梁實秋的《雅舍談吃》、林文月的《飲膳札記》、唐魯孫的《中國吃》等,懷舊多而創新少、感嘆傳統流逝多而著力維護傳統少。又敘之以少用詞彙,食材是葷是素,字義難辨;炸、爆、熘、燒,莫衷一是。在這「吃過豬肉,卻未必看過豬走路」的時代,閱讀此些作品,猶如攀爬峻嶺,辛苦之餘,又何能從行句中了解中華飲食之美?

吾才薄識淺,雖發覺此現象,卻躑躅不敢成定見。乃從日本料理漫畫與華文文學作品的角度,來觀察其對飲食文化的影響。略有心得,草成於後,如有缺謬之處,還請各方大德給予批評指點,以正方家。

註1:《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p.218,逯耀東。
註2:〈 以《料理仙姬》探討日本文化的展現與傳承〉。

1 則留言:

  1. 這個是為了交期末報告而寫的。內容還很糟,請大家先隨意看看(當然,要批 or 劈也是可以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