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

簽一張空白的借據

A 要跟 B 借錢。

A 拿出一份文件對 B 說:「這是我們制式的借據,請你在上面簽名吧!」

B:「可是上頭的空格都沒有填阿?」

A:「我們之前決定借你錢的時候不是已經講好了?會借你 X 元,分 Y 年還,頭兩年利率是 Z%,之後隨著央行利率浮動調整嗎?」

B:「可是你說的 X、Y、Z 都沒有填進借據上的空格阿耶?」

A:「所以我不是說了嗎?這些我們之前都講好了……」


我是不知道一般人感覺如何,我也不知道該有什麼反應才不會被當成是奧客──對,A 就是我,B 是某農會。最近正在買人生第一間房子,上面這齣戲是在弄房屋貸款對保時遇到的場景。

農會行員理論上也不是想惡搞我,因為放款的程序大抵上是:

  1. 對保完畢(基本上就是簽完那個借據,如果還沒有戶頭就需要開個戶頭)
  2. 代書開始辦過戶
  3. 過戶完(房屋產權變成我的名字)才能實際撥款

以程式設計師的角度來看,這中間有一點 deadlock 的壞味道?也許實際上可能有一些機制在保護整個流程,暫且不討論(反正我又沒打算當代書 / 銀行行員或是寫這種系統 XD)。

所以,借據上只要跟日期有關的空格,當下都無法填寫,因為誰也說不準代書辦過戶要多久(那就套 async pattern 用 callback 阿 [指])。所以他們的作法是借款人先簽那個空白的制式借據,等到全部程序處理完畢才會把完整的借據副本給借款人。

於是,我就問了這個感覺很不上道的問題:「按照你們的作法,我收到借據副本的時候,如果發現上頭寫的東西跟我認知──也就是我們現在口頭約定的內容不一樣,也沒有任何修正的可能,因為法律上我已經簽名完、所以這份借據已經生效了,對不對?」

行員的答案跟我預期的一樣:「對,已經生效」,接著他補充說:「可是我們放款都得先作內部審核,所以像金額、利率這些東西,就算想改的跟現在跟你口頭約定的不一樣,也是沒辦法的。」

那我也就補上有點白目問題:「那方便給我你們內部審核的文件作為依據嗎?畢竟口說真的無憑……」

然後就變成先簽一個暫時的版本,等到完成之後再進行類似換約的動作。

我總覺得我是那個行員遇到第一個對這個流程有疑惑的人。手續辦完之後,私下問了全程在旁邊不發一語隔山觀虎鬥的代書,代書也說不管農會還是銀行,大抵上都是這樣搞沒錯。

WHAT THE FUCK?

我不是要詰譙農會、行員、或是代書(代書:我只是來等結果的,關我屁事 [設計對白])。如果行員跟代書沒有唬爛我,我還得強調:那個行員始終很有耐心地面對我的質疑。

我很想知道,除了「便宜行事」之外,有沒有其他的理由來支持房屋貸款的對保程序必須得這樣搞?如果只是「便宜行事」,那麼為什麼沒有人從文件的設計方式等等來讓整個流程變得有法理上的依據、把「便宜行事」變成「可靠的方便」?

還有,為什麼其他人似乎都沒有這種顧忌?

阿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