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

亂評《國家寶藏》

這是 2004 年末,在電影院看完《國家寶藏》後,寫在個人版的文章。最近在看《城邦暴力團》,想起這篇文章,所以重貼到 Blog 上。時移事往,《達文西密碼》電影版拍完許久,《國家寶藏》出了第二集,文章中的論點依舊,但卻陌生地像是別人的文章......

相對於《達文西密碼》...
你很難不把《國家寶藏》跟《達文西密碼》聯想在一起(以下用第一個字作簡稱),因為這兩者的題材背景是如此的相似:目標都是一份密寶,過程都是一連串的密碼線索。甚至連背後的組織都同樣是共濟會...

所以,你也很難不把這兩個拿來作比較。雖然說一個是電影,一個是小說,似乎有些不太對等。但是我想忽略呈現方式,而比較一些其他的點。

先天不良的《國》
我看待這兩部作品,覺得是「對歷史與文物作穿鑿附會之說」。如果看倌們同意這樣子的論點(不同意的話,就回文吧~ :P),那麼,《國》先天上就趨於劣勢。

《國》的舞台是在美國,製造線索的時間點設定在開國歷史,這跟《達》連貫上千年的軌跡,實在無法相比。當然,反過來說,《國》的作者也夠利害的了,能在這麼一小段歷史當中湊出一堆內容... XD

《國》中用來當作密碼媒介的文物或建築,僅具有紀念價值(我想,應該沒有人會認為獨立宣言很美吧?)。《達》中用來當密碼媒介,一個個在建築 or 美術史上頭都各有來頭。雖然這無可厚非,不過就一個非歐美人士來說,應該對《達》中出現的「密碼」與典故比較有所了解。

所以,我覺得《國》片就題材方面的「先天不足」。

作品反應文化?
首先是包裝密碼的手法。《國》當中,密碼的包裝,你可以說是靠科技,這在獨立宣言上頭用的最徹底,用隱形墨水 & 特殊眼鏡。而除了一開始煙斗上的線索比較隱晦之外,其他大多望文生義直接了當(當然,這跟電影這種呈現手法有關),反倒是儲存密碼的媒介藏的十分徹底。

《達》也是有用隱形墨水,不過那只是一個暫時的手段,大多數的密碼是大辣辣地攤在那邊,包括《最後的晚餐》、女主角的名字、還有《維特魯威人》 [笑]。但是解謎的過程卻是晦澀不明的,你必須要了解一個又一個的典故、作品、語言、甚至數學。最後,也是最困難的,你必須要找出他的象徵意函才有辦法彼此關聯起來,安排的手段無疑是很高明的。

接著是結局。《達》的結局,嚴格來說並沒有結束的感覺,終究也沒有把真相挖出來公諸於事。《國》當中,寶藏用誇張的「火河」show 出來(好萊塢式?)、寶藏分送世界各地(美國救世主心態?)、反派角色被抓,主角們得名得財外加締結良緣,我想不出來是否還能有更完美的結局?

最後是對文物的態度。在《國》中,大概只有男女主角對古文物表現出的珍惜,而大多數時候,都是破壞。夏綠蒂炸的粉碎、給《獨立宣言》塗上檸檬汁、明明可以好好敲開人家的墓碑,但是卻「大刀闊斧」地敲開、明明可以好好搬動人家的棺材,結果是亡者跌落地面重見天日。我想,把《國》的角色換到《達》,大概沒有人會笨到拿名畫來當防彈背心....

........

這是否就是文化差異呢?一種文化厚度的差異。當我坐在電影院時,一直在想這個問題。

厚度?
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解釋「厚度」這個詞,勉強類比的話,大概就是「複雜度 + 豐富性」了吧?但是還是少了些感覺...

就作品具體呈現出來的部分來作例子,《達》背後主軸是顛覆基督教教義(或是一般人對基督教的印象)[註],中間還包含了兩千年來西方宗教觀的轉變與教會的操控手法。面對這麼大而艱鉅的主題(即使只是小說),《達》夾雜了許多藝術作品與史料來佐證,而正反兩方都是為了渴求「真相」而去追尋,就算結局了,總覺得還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

《國》中,我找不到任何中心思想或是主軸。寶藏的來源很單純,變成秘密的理由也很簡單,甚至連美國片中常見的「愛國精神」都很薄弱。我無法解釋從「愛國精神」來解釋蓋茲家族守護 or 尋找寶藏的動機,又似乎沒有其他理由來理解,更不用說反派那方只是因為利益而尋寶。歡樂大結局的片尾,讓你走出戲院不會擔心他出第二集。

這也讓我在看《國》時,會覺得是否因為內容不夠紮實,所以加入了許多動作的元素,來扣緊觀眾的注意力,感覺像是一部有歷史成分的動作片。反過來看,《達》中的動作元素,就真的只像是調味料。

行筆至此,大致上寫完我想要比較的點。在我心中孰優孰劣,應該很清楚了... :P

接下來回到《國》的內容,繼續延伸。

反諷美國文化?
於是,我開始懷疑,《國》是不是在反諷美國文化?懷疑的起點,是「萊里」這個角色。

萊里在劇中的角色定位,是一個高科技人才,相對於男女主角,他的歷史知識顯得缺乏,也缺乏探索真相的動力跟熱情。故事進行中,常與男女主角的站在相反立場(例如:在教堂底下,他不會去救獨立宣言)。

最明顯的是片末,萊里一直在怨嘆拿的酬勞不夠多,即使他已經算富有;男女主角的酬勞是一棟具有歷史意義的房子,而他則是展現了名貴的敞篷跑車。對於「歷史意義」,他一言以敝之的下結論:
「我知道~ 我知道~就是什麼重要的人在什麼重要的地方作了什麼重要的事情...whatever...」
當然,這樣子的歸納就邏輯上並沒有錯,但是實質的內涵相去何只千里?

再回頭看男女主角面對獨立宣言時,重複出現的一句話:
「好美... 現在人已經不這麼說話了」
想想,獨立宣言的起草人等,嚴格來說都還是歐洲人,那麼,這理是不是一種刻意安排的哀鳴呢?

就電影論電影吧!!
結束前,扯一點比較像影評的東西。

如果你不(想)考慮上頭那些,只是單純地看電影,那麼,無疑的,這是一部好電影,娛樂效果尤佳。兩個小時多的片長,並不會覺得冗長,節奏步調掌控的很好,不會被轟炸到精神疲勞,也不會看到睡著。演員演技精采自然(尼可拉斯凱吉調侃黛安克魯格的僑段,實在痞到讓我想模仿 XD),笑點都能讓我笑的很高興,不老套也不庸俗。雖然有些地方覺得不甚合理,不過,還是跳過吧... 哈哈哈...

總結一句話:很值得去電影院看的電影... [逃]

最後....?
就在《國》上映前兩個禮拜,得知《達》要拍成電影(理所當然吧!),主角選定湯姆漢克斯,不知道拍成電影會變成什麼樣子?總害怕也會被(惡)搞成動作片... XD

不過,真正讓我思索不已的問題是:
為何中華文化沒有出現這類型的作品呢?
要歷史材料,五千年的歷史可比基督教長上兩倍多;要宗教材料、要文化材料,更不可能匱乏(當然,宗教在中華文化當中,沒有像基督教天主教那樣影響深遠);要古墓也有一堆阿... XDXD

那麼,原因是什麼?

想著想著,就嘆氣了...


====
[註] 我對基督教的教義不甚了解,這只是我在讀《達》時的感覺,說不定該書作者根本沒那個意思... :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